查看: 107|回复: 0
收起左侧

千年文脉铸就文旅名城 ——看我市文旅高质量发展潜力之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6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Reserved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随县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陈 云
  编者按:乙巳年寻根节将于5月23日在随州举行。为推动炎帝文化、曾随文化等优秀特质文化传承创新和活化利用,进一步擦亮寻根节文化品牌,宣介好随州发展特色和成就,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本报特推出“以炎帝文化和寻根节为牵引,推动随州文旅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和系列述评,从文化影响、文化活用、文旅品牌、文旅融合等方面讲述随州高质量发展的潜力,随州传承和践行炎帝精神的生动实践,敬请关注。

  “哪儿的泥土曾经留下过中华文明第一组伟大的脚印?随州。哪儿的金属曾经铸就过战国时代第一组完整的乐音?随州。哪儿的明月曾经陪伴过唐代第一诗人的青春生命?随州。”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在随州讲学时,曾如此盛赞。
  随州,是一座有“始”有“钟”的城市。这是五千年文明积淀赋予的底气。
  将历史的卷轴向前翻5000年,始祖神农在古老的随州大地上制耒耜、植五谷、创医药、倡贸易等,开启了璀璨的华夏文明。炎帝文化所蕴含的开拓精神、创新意识、进取品格和奉献情怀,构成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基因,使随州成为全球华人魂牵梦萦的“精神原乡”。
  如果说炎帝文化承载了华夏文明的“始”,那么随州曾侯乙编钟则见证了中华文明的“盛”。
  1978年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的发掘,让一组沉睡2400年的青铜编钟惊世再现。这组由65件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以“一钟双音”的铸造技艺和完整的十二乐律体系,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赞为“世界第八大奇迹”。随州曾侯乙编钟不仅代表了先秦时期青铜铸造与音乐艺术的巅峰成就,更是周代礼乐文明的重要载体。
  这两张文化名片在时空维度上形成了奇妙呼应:炎帝神农“削桐为琴,练丝为弦”,开创了中华乐器的先河;随州曾侯乙编钟则以最恢宏的方式,将古老文明时代的音乐理想推向了极致。一“始”一“钟”,共同构成了随州贯通古今的文化主轴,也成为这座城市最独特的身份标识。
  从农耕文明的源头到礼乐文明的巅峰,从全球华人的“精神原乡”到惊艳世界的声音奇迹,随州的文化基因里镌刻着中华文明的深邃密码。
  随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除了拥有两张世界级文化名片——“炎帝神农故里”和“中国编钟之乡”,更孕育了季梁民本思想、隋文帝治理智慧以及革命根据地的红色基因,治理文化、红色文化同样源远流长。
  春秋初期随国大夫季梁最早提出“民为神主”的思想,为后来“民本”思想的诞生起到了先导作用。随州是隋文帝杨坚的龙潜之地,隋朝因随州而得名。随州境内先后建立10多个县级党政军领导机构,创建了白兆山、四望山、桐柏山等抗日根据地,新四军第五师于随南诞生。
  随州的文化底蕴如同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从远古流淌至今,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每一寸肌理,赋予了随州城市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底气。
  随州文化的当代影响力,首先体现在对全球华人的精神凝聚上。自2009年起,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连续16年在随州成功举办。农历四月廿六,相传是始祖神农诞生日。每年的这一天,无数华夏儿女齐聚烈山脚下,虔诚拜谒,共同祈愿国泰民安。寻根节,已成为展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文化名片、彰显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象征、凝聚中华儿女同心同德的桥梁纽带。
  作为“国之礼乐重器”,随州曾侯乙编钟复制件频频亮相重大外交场合,成为增进中外友谊的“文化特使”。从央视《国家宝藏》《中国考古大会》等节目的热播,到与网易游戏《永劫无间》的跨界合作,编钟正以多元方式走向世界。去年,随州博物馆馆藏文物远赴美国开展《凤凰故国:青铜时代曾楚艺术展》,曾随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在学术研究与遗产保护层面,随州连续多年举办炎帝神农文化高端访谈,汇集王蒙、余秋雨、王巍等学者智慧,深化了炎帝文化与中华文明的理论阐释。历经数年奋斗,不久前,随州曾侯乙编钟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用心守护“世界记忆”,让世界听到“华夏正音”。
  随州,这片镶嵌在鄂北大地上的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蕴带来城市底气和发展动力,正以崭新的姿态在文旅融合的时代浪潮中焕发夺目光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入职
隐私保护
薪资透明
信息可靠
手机找工作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