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资料
- 主题:
- 积分:1361
- 帖子:0
- 金币:
- 精华:
- 关注:
- 粉丝:
|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刘诗诗 通讯员 宫以清 王 娜
巍巍车云山,云雾绕茶垄。在“干部素质提升年”活动深入开展之际,随县草店镇以党建为引领,带领党员干部深挖红色底蕴、激活绿色产业,走好“接二连三”的发展之路,让百年茶脉在科技赋能与文化传承中焕发新生,走出一条“红绿共生、茶旅融合”的乡村振兴路。
科技赋“能”
让老茶林长出新效益
车云山村的茶园藏在桐柏山南麓的云雾里,4000余亩茶田曾“看天吃饭”:茶农凌晨摸黑采茶,手工分拣茶叶要蹲守一整天,杂质难除不说,鲜叶稍不及时处理就会变质。“最愁的是炒好的干茶,10斤里挑不出5斤精品,卖不上价。”村民陈连富的话道出了多年的困扰。
破解难题的关键在科技。在干部素质提升延伸课堂上,该镇党建办主任赵瑾怡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科技赋能茶产业发展的建议。2025年,包村年轻干部郑瑞带领车云山村全体村干部积极对接项目政策,共计投资60余万元建成现代化选茶车间,引进的色选设备如“火眼金睛”,每小时能分拣500公斤干茶,精度超95%,不仅剔除茶梗杂质,还能按色泽、大小分级。“机器10分钟干完人工一天的活,既省了钱,茶叶价还高了三成!”陈连富算起增收账,笑得合不拢嘴。
如今,智能炒茶机替代了传统铁锅,茶农们不再为“抢时间”犯愁。村会计井立根盘点:“全村年产干茶4万斤,产值近3000万元,科技让老茶园成了聚宝盆。”
文化铸“魂”
让小茶叶叫响大品牌
“1915年巴拿马金奖、1997年国际茶会金奖……”在车云山茶文化展厅,老支书周国启指着奖牌,讲述着茶叶的荣光。曾几何时,这些荣誉藏在深闺——茶农蹲在路边等收购,好茶叶被压价,非遗制茶技艺面临失传。
改变从品牌重塑开始。车云山村注册“车云山毛尖”集体商标,党员干部们围绕红军行军路等红色元素,将独属车云山村的文化融进符号中;举办“春茶上市活动”,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一芽一叶”采摘、铁锅炒茶的古法技艺,让游客沉浸式体验“非遗茶香”。
2025年4月,电商直播大赛火了车云山,草店镇邀请30组达人镜头前演绎宋代点茶,带百万网友“云游”茶园;岚韵茶业与中茶集团签下区块链合约,让茶叶种植、加工全流程可追溯。“还是现在的年轻人想法贴近时代!现在订单排到下半年,光直播就卖了500万元!”该公司负责人刘辉难掩兴奋。
“红军走过的山路,现在成了采茶路、致富路。”村党支部书记周恩忠站在羊肠小道旁,望着穿梭的茶农与游客,眼中满是憧憬。今年来,车云山村把红色资源与绿色产业拧成一股绳,与随县县委党校合作打造“长征路研学线”,让游客走红军路、采生态茶、住茶乡民宿;规划建设茶文化馆,将绿茶制作技艺非遗展与红色故事宣讲融于一体。
文韵筑“基”
让老院落焕发新生机
在“红绿共生”的发展蓝图上,草店镇党员干部盯上了车云山村闲置的老宅院——这些藏在茶林深处的石墙黑瓦,曾因交通不便、设施陈旧被遗忘,如今成了茶旅融合的“潜力股”。
“干部素质提升年”活动中,该镇组建“民宿改造专班”,年轻干部们亲自上手改造一砖一瓦,让“雲波里”民宿既保留了百年老屋的木梁结构、石砌院墙等乡土韵味,又融入了茶主题装饰等元素。面对水电改造、网络布线等难题,他们带头协调施工队,仅用30天就打通了民宿集群的配套管线。
草店镇年轻干部们带头当“民宿推荐官”,通过直播、短视频带着网友逛庭院、看茶田。“民宿火了,采茶、做饭、保洁的活儿都多了,村里妇女在家门口就能挣钱。”专班成员宫以清说,下一步还要把民宿串联成“红色研学住宿线”,让游客在山居时光里,读懂车云山的茶故事、红故事。
今年来,车云山村以“N+”模式,打造精芽、茶包、杯茶等系列产品,实现茶产业全链条发展。“去年茶旅带动2000余人务工,人均增收1万元。”周恩忠算起长远账,“下一步我们要乘着‘干部素质提升年’的东风,把‘接二连三’文章写得更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