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资料
- 主题:
- 积分:1697
- 帖子:0
- 金币:
- 精华:
- 关注:
- 粉丝:
|
“医生,我最近一翻身、一躺下就天旋地转,还恶心!”7月12日上午,患者L女士带着一脸痛苦和焦虑走进随州市中心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门诊。她描述自己近一周饱受眩晕折磨,尤其在改变头位时症状剧烈发作,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接诊医生刘喜亮详细询问病史并进行针对性检查后,迅速判断L女士的眩晕极可能由“耳石症”引起。
“小石头”惹出大麻烦,精准诊断是关键
耳石症是临床最常见的眩晕病因之一,约占眩晕门诊患者的20%-30%。其本质是内耳中微小的碳酸钙结晶(耳石)从正常位置脱落,错误地进入了半规管。当患者头部位置发生特定变化时,这些脱落的耳石随内淋巴液流动,刺激神经末梢,引发短暂但剧烈的旋转性眩晕、恶心甚至呕吐。患者L女士描述的“翻身、躺下时发作”正是耳石症的典型表现。
眩晕症状瞬间缓解,动作规范是关键
明确诊断后,医生刘喜亮当即为L女士实施了耳石复位治疗。治疗过程中,医生根据诱发试验确定的受累半规管(通常为后半规管),引导L女士进行一系列特定的头位和体位变化。医生动作快速而精准,借助治疗床调整患者体位,通过重力作用,巧妙引导脱位的耳石微粒逐步移回椭圆囊内的正确位置,从而消除其对半规管的异常刺激。整个复位过程大约2分钟。
耳石症手法复位虽效果明显,但也有复发的可能,沟通技巧很重要。复位治疗结束后,L女士再次尝试诱发眩晕的体位动作时,困扰她多日的剧烈眩晕感已显著减轻,几近消失。“感觉好多了!刚才试了试翻身,真的不晕了!”L女士惊喜地向医生反馈,脸上露出了久违的轻松笑容。
医生温馨提醒
耳石症虽常见且手法复位效果显著,但头晕/眩晕的原因复杂多样,包括前庭神经炎、梅尼埃病、脑血管问题等。若出现与头位变动相关的短暂旋转性眩晕,建议及时到我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就诊,由专业医生进行鉴别诊断。耳石症的确诊和复位治疗对医生专业知识和操作技巧要求较高,不建议患者自行尝试复位操作。
对于复位后患者,医生建议短期内(如48小时)避免剧烈甩头动作及患侧卧位睡觉,部分患者可能需遵医嘱短期服用改善内耳微循环药物以巩固疗效。L女士的成功治疗案例再次证明,针对耳石症,及时、规范的手法复位是解除眩晕困扰安全有效的方法,让患者得以快速摆脱“天旋地转”的痛苦,回归正常生活。
小贴士:
复位后注意事项短期高枕卧位(约48小时):睡眠时可适度垫高头部(约30度),避免患侧卧位(即诱发眩晕最严重的那一侧朝下)。避免剧烈动作:复位后24-48小时内,避免突然低头、仰头、快速翻身或剧烈运动(如跳绳、跑步)。遵医嘱用药:部分患者复位后可能仍有轻微不稳感,医生或会开具改善内耳循环药物(如倍他司汀),请按医嘱服用。注意观察:若眩晕症状在复位后几天内反复或出现新症状(如持续头晕、听力下降、剧烈头痛、肢体麻木无力等),应及时复诊。
来源:随州市中心医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