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资料
- 主题:
- 积分:2126
- 帖子:0
- 金币:
- 精华:
- 关注:
- 粉丝:
|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刘馨怡 通讯员 夏洪存
在广水市杨寨镇同心村,一座座育秧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全自动育秧流水线正有序运转,勾勒出一幅现代农业的生动画卷。这幅画卷的“执笔人”,正是广水市世林志翔种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余春堂。他以科技为笔、以土地为纸,带领合作社蹚出一条“种养结合、绿色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扎根土地
从传统农耕到现代种养的跨越
2013年,余春堂怀揣着对乡土的热爱,牵头成立广水市世林志翔种养专业合作社,在杨寨镇同心村五家咀扎下根来。初始阶段,余春堂常常在田垄间辗转犯难:不是灌溉系统未能覆盖到位,导致稻谷因缺水而长势孱弱,就是施肥量把控失当,整片秧苗被过量肥料“烧”得枯黄。他常望着焦枯的秧苗感叹,短短两季便急白了鬓角。转机出现在广水市农业农村局牵头组织的“新农民赋能培训班”,余春堂带着满脚泥土走进课堂,将老一辈传下的农耕智慧与农业专家讲授的土壤检测、水肥管理等现代技术反复印证,终于摸索出适配本地土壤的种植方案。
从2020年起,余春堂合作社率先推行“测方施肥+集中育秧”的标准化种植模式。“利用测方施肥可以使土地不被过度开发,也可以避免土壤因过度使用肥料而造成的微量元素改变,实行可持续发展的种植方法,可让土地轮流休息。”余春堂说道。10余年间,合作社从最初的零星土地流转,发展为拥有杨寨镇同心村、余店镇银珠村两大种植基地,流转土地1800余亩的规模化农业主体。
如今的合作社充满了现代化气息。400平方米的育秧工厂内,2条全自动育秧流水线每日可育秧数万株;6座共2400平方米的育秧大棚如“绿色孵化器”,为秧苗提供恒温优育环境;20余台(套)现代化农机设备覆盖耕、种、管、收全流程,实现从育秧到收割的全机械化作业,年粮食产量达216万斤。
服务乡邻
从个体发展到带动共富的担当
“合作社发展起来了,就要让乡亲们共享成果。”余春堂始终将带动就业、助力增收作为合作社的重要使命。如今,合作社每年为当地提供就业岗位约300人次,季节性用工覆盖周边百余户家庭,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端稳“饭碗”。
除了提供就业,合作社更以农业社会化服务为抓手,辐射带动周边农户。“我们不仅自己种得好,还要帮乡亲们种得更好。”余春堂带领团队以两大种植基地为示范,向农户推广机械化种植、绿色防控等技术,预计2026年服务面积将达3万余亩,2028年拓展至5万余亩,让“小农户”接轨“大市场”。
合作社成功入选农业农村部2022年度乡村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余春堂本人成为当地现代农业发展的“领头雁”。
展望未来
以新质生产力书写乡村振兴新篇
“我们正在进行无人化智能农场建设,利用智能灌溉水阀和田间管理摄像头与多光谱视觉无人机相互配合,减少人工巡田,利用手机就可以进行自动灌溉。”余春堂告诉记者,目前通过北斗智慧农业进行智慧农业平台搭建,可以实现对农机作业的指导与跟踪。他表示,未来将根据所在乡镇的农业发展特点,采用“农户+合作社+公司”的“广水模式”,以社会化服务为抓手,以智慧农业平台为依托,更好地为我市农业“支点建设”添砖加瓦。
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耕,到“科技赋能田成方”的现代农业,余春堂和他的合作社如同一个缩影,展现着随州乡村振兴的蓬勃活力。在希望的田野上,他以实干为墨、以创新为锋,正书写着一幅“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时代答卷,为随州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质动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