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111|回复: 1
收起左侧

湖北随州钟姓先祖湖广填四川传说又添铁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3-25 20: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随县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
湖北随州钟姓先祖湖广填四川传说又添铁证钟氏一世祖墓地,颍川堂钟氏字辈,钟氏家谱32个字辈,湖广填四川十大姓氏,姓钟的祖籍地在哪里

昨天,四川籍钟姓宗亲钟从云找到我们随州宗亲,发来了一张祖上留存多年的家书,可惜经历过大火之后不太完整,但是仁有部分字迹清晰,从云宗亲的寻访,无疑给湖北随州钟姓先祖湖广填四川传说又添铁证。
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之传,与我们的先祖背井离乡千里迢迢徙蜀似乎有着休戚关联?在今天的四川汉族地区,如果你去访问一些老人,问他祖籍何在,十有八九会是同样的回答:我家祖辈是湖广填四川迁进来的。如继续问:“你是否知道为什么你们的祖辈会有湖广填四川的行动呢?
往往还是同样的回答:“八大王剿四川嘛!”由此可知,大多四川人都认为境内的汉族人的祖辈都不是四川土著,而是从湖广迁入的。而迁入的原因又是因为八大王即明末农民战争时张献忠(张献忠起义不久,即以八大王为称)剿四川。这种说法的影响很广深。所以四川人十之八、九不是老川人,多半是湖广移民的后代。
所谓“湖广”,是指湖广行省。元初时管辖今湖北、湖南、贵州、广东、广西、海南六省区和四川局部;元末时辖今湖南、贵州、广西、海南四省区和湖北、四川、广东三省局部;明朝时辖今湖北、湖南两省。

如果你所在的村子的大部分人家,都是同一个姓氏,应该是一种特别幸运的事情。这是一种油然而生的归属感,仔细体会就可以感觉的到。这一种来自血脉的归宿,哪怕只是说起“我们村的人都姓钟”,也会唤醒血液的喷张。
网上有很多关于钟氏的起源,但都未提及钟氏祖先是如何来到随州地。那么我们随州钟氏,起源是怎么样的呢?就让我们来一探究竟吧! 随州钟氏宗亲 (QQ群: 597763425)
剖析当时的巴蜀为什么人口锐减?据史记所载,主要是四川有四次大灾难所致。
一为两晋年间(公元304年),成汉李雄居成都,五胡乱华。甘肃天水等六郡十几万流民逃荒入蜀,乘机起衅。巴蜀土著人东逃荆襄,南入七郡,城邑皆空,野无烟火,后李寿徙民入蜀填实地方,大乱六十年。
二为宋元年间(公元1214年),元骑入蜀,宋人抗争,大小战争数百次,杀戮之惨,直至蜀人尽绝,巴蜀乃陷。元世祖忽必烈在公元1264年徙民入蜀,大乱五十年。
三为元末明初年间(公元1351年),暴发了红巾军起义,接着以湖北为中心的江淮义军蜂起,如黄州(今湖北黄冈)麻城铁工邹普胜,蕲州(湖北蕲春)罗田商界头领徐寿辉与袁州(今江西宜春)僧人彭莹玉等率众揭竿而起,相互杀戮,江河湖畔,田间原野尽是沙场,蜂火弥漫,民无宁日。大批江淮一带的百姓为了避乱、避战,免遭生灵涂炭,自发地涌居巴蜀。公元1362年徐寿辉部将明玉珍率军攻蜀,建立大夏政权。时处巴蜀地广人稀,人口不足百万,“豺狼成群进成都、虎豹结队下西蜀”这正是成都平原人口稀少的写照。明玉珍利用自身下属部将多属江淮籍以南的优势,广泛招引饱受战乱区域的百姓徙蜀,形成较大规模的移民运动。明朝建立后,为恢复和发展农业,又继续组织湖广一带的移民入蜀,奖励恳荒。据当时官方估计,大约有50多万人徙入,垦地达24万顷,比元代增加4万顷,为开发四川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起过积极的作用。
四为明末清初年间(公元1628年—1647年),崇祯元年陕西闹饥荒,以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十三家农民起义,明军大举围剿,想一口吃掉起义军,却遭到节节败退。其间,张献忠率义军直取江淮凤阳明太祖朱元璋的老家,一路进军,势如破竹。当义军受到围剿最困难的时候,张献忠率军曾先后两次从湖北转移入蜀,明军杨嗣昌部跟踪追击到蜀地围剿无果而失败,张献忠在蜀建立大西政权。公元1647年清军南下攻入四川,张献忠在川北西充凤凰山抗击清军,被中箭身亡而失败。张献忠在川停留时间先后才几年,大规模的战事也只有三年,而明末清初在四川的大规模战乱却持续了34年,长期的拉锯战使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极大的损失。至使“沃野千里,荡然无民,离居四方,靡有定所,耕畴不辟,堰务不修,秋不得收,春不得种”(见上引吴昌裔疏)。从整个四川地区来看,以至有"蜀人受祸惨甚,死伤殆尽,千百不存一二"(虞集:《史氏程夫人墓志铭》,见《道园学古录》卷二〇)的记载。这些文字难免有某些渲染夸张的成分,但经济极度残破,人口急剧锐减则是无可怀疑的事实。
然而,败者为寇,胜者为王,清代地方文献《滟预囊》、《蜀难叙略》、《蜀碧》、《蜀井录》、《蜀龟鉴》、《蜀破镜》、《荒书》所载与民间传说的都 基本一致,那就是张献忠剿四川,屠戮人民,残酷甚过李闯,男子无论老幼一概杀之,甚至剥皮醢酱,割肉取血,和刍饲马。令妇女裸体供淫,奸毕杀之,且割下小脚叠成山峰,名为莲峰。民间谚云:“杀人如麻,视命如蚁,血流成河,尸骨如山,快马三日,不见炊烟。”从头到尾都是令人瞠目和胆寒的叙述,字里行间充满血腥和杀戮。那么,张献忠为何有如此大恨呢?地方野史流露民间有一传说:张献忠部驻守在湖北与四川交界处的碚石境内时,有一天,张献忠走出军营在四川与湖北交界的山峦上大便,一边屙屎一边哼着秦调,完毕,误将荨麻叶子摘来揩屁股,刺痛得直叫,于是把手伸到湖北境内去扯草擦屁股,这次很顺利,没有蜇他。然而站在山岗上思考着说:“四川人真可恶,养的草也欺侮人,我非把蜀人宰尽杀绝不可,你们等着瞧吧……。”经各类史籍的渲染,变得十分挣拧可怖,并且“妖魔化”,他的真实面目也许被历史的烟雾完全遮蔽了。
中国历代的农民战争虽然对推动历史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对社会财富的破坏和对生命的漠视也是不可忽视的。张献忠对加速明王朝的覆灭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但与此同时,他对四川所造成的破坏也是不能原谅的。若全归罪于张献忠剿四川所致,更是不合历史事实的,何况四川当时正流行着三种奇异的瘟疫。一是大头病,患此病者,头大如斗,穿孔而死;二是马蹄病,双脚红肿,溃烂致死;三是蟹眼病,双眼呈黄色,眼珠凸出而似螃蟹眼,得病三日即死。这三种病疫来势凶猛,易于传染,又时值医疗条件差,患此瘟疫者无一幸免,致使当时四川人口锐减,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清朝建立之初,四川出现“官府虽设而无民可治,有地无赋可征”的局面。正如《竹枝词》一首诗的写照“大姨嫁陕二姨苏,大嫂江西二嫂湖,戚友初逢问原籍,现无十代老成都”按照这一说法当时成都是找不到十代以上的土著人,史称成都在清代初曾有13年无人烟。有些地区“民无遗类,地尽抛荒”地广人稀,到处是灌莽废墟的景象,一遍荒芜。清政府不得不因势利导,采取继续从湖广一带向四川移民的政策措施,专设“湖广人去四川总督府”,诏祖泽远为总督办理广招开恳。为鼓励湖广人来四川,先来的移民以“播地为界”和“更名田”的土地政策,并奖励开垦,减免赋税,使之垦植形成高潮。
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它是专指清代初年,四川因战乱人口锐减,清政府在大半个中国推行的移民政策。大规模的移民运动是从顺治末年开始的,一直持续到嘉庆初年,前后达一百多年,其中,康熙中叶至乾隆年间是那次移民运动的高潮。我们四川人的先祖绝大部分是那次移民运动中背井离乡徙入四川的。其中湖北麻城移民入川占有重要地位,从地理位置来看,离四川最近,又有长江通入四川盆地,在古代的条件下,是最佳进入四川的路线了。一是麻城离重庆不远;二是麻城移民历史悠久,在元代、明代初年就有大量的麻城移民入川。三是与张献忠农民起义有关。张献忠在鄂屯兵时间长,后又转战湖广、江西,特别是麻城,有许多农民入伍。故张献忠部下不少是麻城人。张献忠失败后,有一部分人隐姓埋名留在四川。所以新来的许多湖广省(今湖南、湖北二省)移民,为了从湖广麻城籍官员手中获得土地,纷纷把自己的原籍改为了“麻城”籍。只有湖广永州府的一部分移民,和少数的广东(含江西,福建)客家人,没有更改自己的原籍。因此他们有许多人居住在嘉陵江上游、沱江上游的山区地带。
虽说当时有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江苏、江西、福建、云南、陕西、河南、山东等十几个省份的移民被卷入,但因为当时移入四川的外省人以“湖广籍”的最多,,因而那次事件被历史学家和民间命名为“湖广填四川” ,它是一个特定历史概念的称谓,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川不愧为“天府之国”有着十分良好的地理条件和物质基础,当十一、二个省的一百多万移民来到四川安家落户(康熙二十四年,四川只有1.8万余丁,折合人口9万余,然而到乾隆三十二年时,四川人口已达到290余万),一个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时代来临了,异乡人在这片金色的土地上广积各地精华,精心地耕耘,纵情地舞蹈,四川的饮食文化,茶馆文化,民俗文化等,无不渗透着“湖广填四川”那时移民运动的影响。他们从故乡带来的物种,新的生产技术,地方戏,习俗方言,然后在这个新的竞技场上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随着漫长而艰辛的创业过程而逝去,通过融合,发展,产生了一个新的飞跃 ,一种从未有过的幸福像汹涌的潮水如期而至。他们获得了财富,获得了新生,获得了主人的称谓,同时也获得了这片土地的嘉奖。

发表于 2017-3-25 20: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入职
隐私保护
薪资透明
信息可靠
手机找工作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