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召开地级市成立20年新闻发布会
2000年6月25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县级随州市,设立地级随州市。20年来,随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活力迸发、潜力巨大、生态宜居的新随州呈现眼前。
6月23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市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通报地级随州市成立2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分享发展故事,展望随州美好明天。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晓义主持。
市统计局局长曲明超:二十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随州人民砥砺奋进、锐意进取,取得令人瞩目成绩,全市综合实力跨越提升,发展方式加速转变,供给能力全面增强,民生福祉显著改善,全面小康步履坚实,掀开了随州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GDP蛋糕更大了。地级随州市成立之初,经济总量(GDP)只有109.63亿元,刚刚迈入“百亿元俱乐部”,到2018年达到1061.75亿元,正式跨入“千亿元俱乐部”。2019年我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62.23亿元,相当于2000年的10.6倍。蛋糕做大了,分到每个市民的蛋糕分量自然更多了。2000我市人均GDP为5281元,属于低收入水平;到2019年人均GDP达到52380元,是2000年的11.9倍,已经进入中上等收入水平。经济总量的攀升带动地方财政实力不断增强。2019年,全市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9.1亿元,是2000年的9.8倍,年均增长12.8%。不断增强的财政实力,有力支撑了全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产业结构更优了。随州是农业大市,建市之前经济处于“农业主导阶段”,产业结构呈“一二三”格局。建市以后,工业经济突飞猛进,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支柱,经济发展进入到“工业支撑阶段”。到2014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49.1%,达到历史最高点。从2014年开始,第三产业开始引领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50%,经济发展步入“服务业拉动阶段”。2019年,服务业占比39.8%,达到建市以来的最高水平,“一产业降、二产业稳、三产业升”的产业结构格局持续巩固,客观反映了我市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增长动力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的趋势性变化。
生产能力更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2019年粮食产量142.47万吨,年均增长0.6%;油料产量9.92万吨,年均增长3.6%;肉类总产量19.87万吨,年均增长2.4%;食用菌产量9.13万吨,年均增长13.5%。工业发展突飞猛进,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成倍增长。2019年改装汽车产量13.95万辆,是2000年的26.3倍;布产量2.79亿米,是2000年的7倍;大米产量115.39万吨,是2000年的5倍;服装产量2651万件,是2000年的8.5倍;风机产量6429台,是2000年的5.6倍。全市发电量32.86亿千瓦时,是2000年的353倍。
城乡颜值更美了。2019年,城区建成区面积扩大至80.3平方公里,是2000年的4.2倍。随州中心城区打造了“一轴一环三片”、全市域构建了“一湖两河三山八库”的绿色生态格局。2019年全市园林绿地面积4671公顷,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5.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0平方米,新建街头游园、城市公园、森林公园、郊野公园,使公园服务半径覆盖率达73.04%。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0.9%,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统筹推进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2019年,全市共有7个全国重点镇、1个国家历史文化名镇、1个中国特色小镇、1个全国美丽宜居小镇、1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1个省级特色小镇。在2017年央视《魅力中国城》竞演中,随州荣膺全国十佳魅力城市。
交通出行更快了。2019年,全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78.5亿元,是2000年的25.6倍。“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2009年,全市累计建成通村水泥(柏油)公路5046公里,所有行政村“村村通公路”。2019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09万公里,是2000年的3倍。“低速路”变成了“高速路”。4条铁路、4条高速、6条国道在随州境内纵横交错,东距上海、西至成都、南达广州、北到北京都在1000公里半径之内。2019年11月,汉十高铁正式通车,标志着随州进入了“高铁时代”,“下汉口”只需要48分钟。
市民腰包更鼓了。2019年,我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5.76万元,是2000年的10.2倍。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均实现倍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万元,是2000年的6.3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是2000年的7.7倍。2019年,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050.15亿元,是2000年的近20倍;居民人均储蓄存款47280元,是2000年的18.5倍。
生活品质更高了。“筒子楼”变成了“单元房”,“小户型”换成了“大户型”。大力实施“安居工程”,不断提升城市承载能力。2019年,全市居住用地面积43.9平方公里,是2000年的2.3倍;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51平方米,是2000年的2.4倍。“两个轮子”变成了“四个轮子”。2000年,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不到1辆;2019年,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29台,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23台。“固定电话”变成了“移动电话”。2000年全市固定电话用户14万户,到2019年移动电话户数193.2万户,几乎人平1部手机。从满足“物质生活”到追求“精神生活”。2019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中,教育、文化、娱乐类支出2560元,比2000年翻了两番;农村居民教育、文化、娱乐类支出比2000年增长了6.8倍。2019年随州旅游总人数达到2834.04万人,旅游业总收入178.9亿元,全市拥有4A级景区6家。
社会保障更好了。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截至2019年底,我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3.53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14.44万人,养老保险参保覆盖率达到85.5%。城乡居民参加医疗保险人数204.8万人,参保率为92.2%。2019年末全市医疗卫生机构1343个,是2000年的4.5倍;卫生技术人员14998人,是2000年的1.5倍;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12232张,是2000年的2.6倍。
20年的发展旧貌换新颜。丰厚的文化底蕴、优美的自然环境、鲜明的产业特色、便捷的区位优势、奋进的随州人民,这就是如今的新随州。站在新的起点,只要我们坚决落实好市委市政府建设“品质随州”和高质量发展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以产兴城、以文塑城、以绿靓城,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就一定能实现以特取胜的产业新城、独具魅力的文旅名城、美丽宜居的生态绿城的美好构想,随州的明天一定会更辉煌。
市发改委副主任朱天香:地级随州市成立20年来,我们拼搏奋进,砥砺前行,着力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无畏艰难险阻,务实创新开拓,聚精会神搞建设,铆足干劲谋发展,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经济总量连年翻新,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全面小康加快迈进。
2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综合经济实力实现历史跨越。2000年地级随州市刚刚成立时,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地区生产总值刚过百亿元。经过艰苦创业、奋发图强,到2011年实现了翻两番,总量达到500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经济再次取得突破性发展,GDP连续跨越800亿元、900亿元和1000亿元大关,达到1162.23亿元。近年来,随州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冲破了基础薄弱、资金短缺、人才匮乏等障碍,抢抓“一芯两带三区”、长江经济带、汉江生态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等重大战略实施的有利机遇,加快建设“四大产业基地”,全力打造产业新城、文旅名城、生态绿城,凝心聚力建设品质随州,推动经济发展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2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发展质量更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产业发展由改革开放前的农业为重转变为“三极支撑”、“多点突破”的产业格局,以专用汽车及零部件、农产品加工、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为“三极支撑”,以新能源、风机制造、晶体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大健康、生态旅游等新兴产业为“多点突破”的特色产业。农业基础地位稳固,食用菌、优质粮油、木本油料、茶叶、畜禽等产业不断壮大。2019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280.84亿元,是2000年的4.9倍。工业主导地位增强,汽车机械、冶金化工、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量齐质升,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生物制药和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应急产业、地铁装备、香菇产业、编钟文化产业等“四大产业基地”加快建设。2019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383.9亿元,是2000年的14倍。全市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全域旅游快速推进,商贸物流、金融、电商、康养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9.8%。市场主体规模持续扩大,全市服务业市场主体达到193352户。泰晶电子主板A股上市,全市累计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3家、四板挂牌企业132家。
2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扩大有效投资,着力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坚持把扩大有效投资作为推动随州高质量发展的主抓手,聚焦产业升级、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基础设施、社会民生等领域,抓好重大项目的谋划、招引、落地等工作,全面推行“一旬一通报、每月一调度、每季一观摩、半年一考核,年底结硬仗”项目建设工作机制,着力开展“重大项目建设年”活动,坚持每月开展重大项目集中开工,2019年共集中开工5000万元以上项目228个、总投资878.8亿元 ;在建10亿元以上项目35个,总投资425.9亿元。20年来,累计争取国家及省无偿资金补助、专项建设基金等资金130余亿元,用于全市重大项目建设与推进,为项目注入新鲜血液。随着城市规划展览馆、随州博物馆、滨湖体育馆、汉十高铁随州南站、随州文化公园、中医院文帝院区等重点民生项目的落成,城市品位不断提升;大润发、传媒大厦、万达广场、吾悦广场等城市综合体的相继完工,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华能风电、齐星光电、泰华科技、中国恒天、随州火电厂等一批产业项目投产或实施,增添发展动能。以投资结构优化引领经济结构优化,以重大项目建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促推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始终保持快速、持续、健康的发展势头。2000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仅为22.09亿元,城镇5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仅为10.34亿元;2019年达到743.9亿元,50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达到516.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达到11.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2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民生福祉极大改善。坚持人民至上理念,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落实了一系列改善人民生活的政策措施,建设成果实现人民共享,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0年5054元增加到2019年的3196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365元增加到18094元。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大大提高了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旅游、住房、小轿车、电脑等成为城镇居民新的消费热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建设加快推进,就业形势总体稳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水平稳步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20年的拼搏奋进,为随州带来的变化是全面而深刻的,艰辛的努力换来了一系列瞩目的成就。今日的随州,以一套青铜乐器敲响“中国编钟之乡”,成为响彻中外、震惊世界的文化经典;以一朵香菇种出“中国香菇之乡”,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随州味道”重点产业集群;以一台改装车托起“中国专用汽车之都”,驶入专用汽车千亿元重点特色产业发展的快车道;以应急、香菇、编钟文化、地铁装备,建设四大产业基地,撬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助推上下游1000亿产业发展;一座座巨型风机、一片片光伏电板,追风逐日,提供全省新能源发电第一大市的内生动力。
面对新征程,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不忘初心,不负重托,以更坚定的决心、更强大的勇气、更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把随州建设得更美,让随州人民更幸福!
市经信局局长徐光喜:随州工业走过一段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由内向外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在品质随州建设的征程中唱主角、挑大梁,勇挑重担,展现新姿。概括起来讲,20年发展,随州工业发展实现了五大巨变。
坚持外引内扩,工业规模迈上新台阶
截至2019年底,全市规模工业企业达到694家,是2000年的2.2倍,比2000年增加381家,其中产值过50亿元企业2家,过10亿元企业14家,过1亿元企业420家。我们对外招商引资,对内培育壮大,中国重汽、东风集团、新兴际华等一批央企国企相继落户随州;华鑫冶金、湖北正大等一批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完成嫁接重组。齐星集团、程力集团、犇星新材料、金龙集团等一批本土企业逐步成长为年产值过10亿元龙头企业。201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增长18倍,规模企业实现利润增长44倍。民营经济快速壮大,成为工业经济的主力军,混合所有制经济活力逆发。
坚持特色领航,专汽产业展现新优势
经过二十年的裂变,随州形成专汽及零部件、食品加工、冶金建材、医药化工、纺织服装、电子信息六大支柱产业。其中尤以专汽产业发展成为全国品种最齐全、特色最鲜明、资源最富集、区域集中度最高的产业集群。目前,已拥有规模以上企业154家,已形成年产专用车20万辆、新能源汽车2万辆、底盘10万辆、车身10万台、车轮1000万套、铸造件100万吨的生产能力,吸纳就业人数达到10万之重,正所谓“一个产业半座城”。2019年,专汽全产业链销售收入达到600多亿元,是2000年的26.3倍。近年来,随州先后获得“中国专用汽车之都”、国家专用汽车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首批应急产业(专用车)示范基地、全国专用汽车区域品牌建设示范区等一系列金字招牌。
坚持择优扶强,龙头企业创造新辉煌
我市34家骨干企业被授予全省支柱产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1家企业被授予全国“专精特新小巨人”,2家企业进入全省民营企业100强。尤其是齐星集团在徐德的带领下,从1980年建厂的自行车厂不断转型发展,成为目前一家拥有17家全资子公司,资产总额达50多亿元,管理水平、装备水平引领随州制造业。20年来,公司年销售收入增长50倍。今年尽管受到疫情影响,大家齐心协力,年销售80亿元目标不变。2005年,喻信东怀揣一颗振兴民族晶体产业的梦想,返乡设立泰晶电子公司,经过11年奋斗,2016年9月公司在上海交易所A股上市,成为随州市首家在A股主板上市企业。程力集团于2004年建厂,初始投资2000万元,经过十多年发展,成为一家年产值过60亿元的集团公司。品源现代成为香菇行业转型升级的领军企业,今年出口额有望突破1亿美元。
坚持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引领新时代
一是生产设备实现智能化。不断加快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应用,着力于装备产品智能化提升、生产过程智能化改造、拳头产品智能化运用以及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等工作,50多家企业实现“机器换人”。齐星公司投资的家庭化重卡及车间智能化改造项目,年产能达10万台,成为全市智能制造的引领者。毅兴智能装备公司的基于云平台数控装备系统,生产过程可与用户通过云平台信息共享,个性化定制实时修改,产品交付后可实现在线监测和诊断。香菇自动分拣设备的大量运用,香菇加工效率大大提升。二是企业发展融合化。“两化”融合步代加快, “万企上云”工程启动,“神农云”平台建设稳步推进,程力专汽获得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三是营销模式网络化。品源现代率先引入电子商务模式,线上线下销售同时发力。今年以来,齐星车身、大洋塑胶、江威智能、神百专汽等一批企业尝试了快手、抖音、直播、网红带货助力销售,目前取得可观销售业绩。四是产业发展绿色化。在工业发展中植入绿色发展理念,专汽资质企业均建设环保喷漆房;冶金、化工等行业引入脱硫脱硝除尘设备,对大气污染有效降低;金龙新材料、金环实业等企业加大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实现吃干榨尽。
6月23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市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通报地级随州市成立2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分享发展故事,展望随州美好明天。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晓义主持。
市统计局局长曲明超:二十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随州人民砥砺奋进、锐意进取,取得令人瞩目成绩,全市综合实力跨越提升,发展方式加速转变,供给能力全面增强,民生福祉显著改善,全面小康步履坚实,掀开了随州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GDP蛋糕更大了。地级随州市成立之初,经济总量(GDP)只有109.63亿元,刚刚迈入“百亿元俱乐部”,到2018年达到1061.75亿元,正式跨入“千亿元俱乐部”。2019年我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62.23亿元,相当于2000年的10.6倍。蛋糕做大了,分到每个市民的蛋糕分量自然更多了。2000我市人均GDP为5281元,属于低收入水平;到2019年人均GDP达到52380元,是2000年的11.9倍,已经进入中上等收入水平。经济总量的攀升带动地方财政实力不断增强。2019年,全市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9.1亿元,是2000年的9.8倍,年均增长12.8%。不断增强的财政实力,有力支撑了全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产业结构更优了。随州是农业大市,建市之前经济处于“农业主导阶段”,产业结构呈“一二三”格局。建市以后,工业经济突飞猛进,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支柱,经济发展进入到“工业支撑阶段”。到2014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49.1%,达到历史最高点。从2014年开始,第三产业开始引领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50%,经济发展步入“服务业拉动阶段”。2019年,服务业占比39.8%,达到建市以来的最高水平,“一产业降、二产业稳、三产业升”的产业结构格局持续巩固,客观反映了我市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增长动力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的趋势性变化。
生产能力更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2019年粮食产量142.47万吨,年均增长0.6%;油料产量9.92万吨,年均增长3.6%;肉类总产量19.87万吨,年均增长2.4%;食用菌产量9.13万吨,年均增长13.5%。工业发展突飞猛进,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成倍增长。2019年改装汽车产量13.95万辆,是2000年的26.3倍;布产量2.79亿米,是2000年的7倍;大米产量115.39万吨,是2000年的5倍;服装产量2651万件,是2000年的8.5倍;风机产量6429台,是2000年的5.6倍。全市发电量32.86亿千瓦时,是2000年的353倍。
城乡颜值更美了。2019年,城区建成区面积扩大至80.3平方公里,是2000年的4.2倍。随州中心城区打造了“一轴一环三片”、全市域构建了“一湖两河三山八库”的绿色生态格局。2019年全市园林绿地面积4671公顷,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5.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0平方米,新建街头游园、城市公园、森林公园、郊野公园,使公园服务半径覆盖率达73.04%。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0.9%,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统筹推进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2019年,全市共有7个全国重点镇、1个国家历史文化名镇、1个中国特色小镇、1个全国美丽宜居小镇、1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1个省级特色小镇。在2017年央视《魅力中国城》竞演中,随州荣膺全国十佳魅力城市。
交通出行更快了。2019年,全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78.5亿元,是2000年的25.6倍。“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2009年,全市累计建成通村水泥(柏油)公路5046公里,所有行政村“村村通公路”。2019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09万公里,是2000年的3倍。“低速路”变成了“高速路”。4条铁路、4条高速、6条国道在随州境内纵横交错,东距上海、西至成都、南达广州、北到北京都在1000公里半径之内。2019年11月,汉十高铁正式通车,标志着随州进入了“高铁时代”,“下汉口”只需要48分钟。
市民腰包更鼓了。2019年,我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5.76万元,是2000年的10.2倍。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均实现倍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万元,是2000年的6.3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是2000年的7.7倍。2019年,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050.15亿元,是2000年的近20倍;居民人均储蓄存款47280元,是2000年的18.5倍。
生活品质更高了。“筒子楼”变成了“单元房”,“小户型”换成了“大户型”。大力实施“安居工程”,不断提升城市承载能力。2019年,全市居住用地面积43.9平方公里,是2000年的2.3倍;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51平方米,是2000年的2.4倍。“两个轮子”变成了“四个轮子”。2000年,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不到1辆;2019年,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29台,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23台。“固定电话”变成了“移动电话”。2000年全市固定电话用户14万户,到2019年移动电话户数193.2万户,几乎人平1部手机。从满足“物质生活”到追求“精神生活”。2019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中,教育、文化、娱乐类支出2560元,比2000年翻了两番;农村居民教育、文化、娱乐类支出比2000年增长了6.8倍。2019年随州旅游总人数达到2834.04万人,旅游业总收入178.9亿元,全市拥有4A级景区6家。
社会保障更好了。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截至2019年底,我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3.53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14.44万人,养老保险参保覆盖率达到85.5%。城乡居民参加医疗保险人数204.8万人,参保率为92.2%。2019年末全市医疗卫生机构1343个,是2000年的4.5倍;卫生技术人员14998人,是2000年的1.5倍;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12232张,是2000年的2.6倍。
20年的发展旧貌换新颜。丰厚的文化底蕴、优美的自然环境、鲜明的产业特色、便捷的区位优势、奋进的随州人民,这就是如今的新随州。站在新的起点,只要我们坚决落实好市委市政府建设“品质随州”和高质量发展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以产兴城、以文塑城、以绿靓城,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就一定能实现以特取胜的产业新城、独具魅力的文旅名城、美丽宜居的生态绿城的美好构想,随州的明天一定会更辉煌。
市发改委副主任朱天香:地级随州市成立20年来,我们拼搏奋进,砥砺前行,着力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无畏艰难险阻,务实创新开拓,聚精会神搞建设,铆足干劲谋发展,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经济总量连年翻新,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全面小康加快迈进。
2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综合经济实力实现历史跨越。2000年地级随州市刚刚成立时,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地区生产总值刚过百亿元。经过艰苦创业、奋发图强,到2011年实现了翻两番,总量达到500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经济再次取得突破性发展,GDP连续跨越800亿元、900亿元和1000亿元大关,达到1162.23亿元。近年来,随州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冲破了基础薄弱、资金短缺、人才匮乏等障碍,抢抓“一芯两带三区”、长江经济带、汉江生态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等重大战略实施的有利机遇,加快建设“四大产业基地”,全力打造产业新城、文旅名城、生态绿城,凝心聚力建设品质随州,推动经济发展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2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发展质量更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产业发展由改革开放前的农业为重转变为“三极支撑”、“多点突破”的产业格局,以专用汽车及零部件、农产品加工、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为“三极支撑”,以新能源、风机制造、晶体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大健康、生态旅游等新兴产业为“多点突破”的特色产业。农业基础地位稳固,食用菌、优质粮油、木本油料、茶叶、畜禽等产业不断壮大。2019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280.84亿元,是2000年的4.9倍。工业主导地位增强,汽车机械、冶金化工、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量齐质升,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生物制药和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应急产业、地铁装备、香菇产业、编钟文化产业等“四大产业基地”加快建设。2019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383.9亿元,是2000年的14倍。全市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全域旅游快速推进,商贸物流、金融、电商、康养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9.8%。市场主体规模持续扩大,全市服务业市场主体达到193352户。泰晶电子主板A股上市,全市累计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3家、四板挂牌企业132家。
2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扩大有效投资,着力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坚持把扩大有效投资作为推动随州高质量发展的主抓手,聚焦产业升级、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基础设施、社会民生等领域,抓好重大项目的谋划、招引、落地等工作,全面推行“一旬一通报、每月一调度、每季一观摩、半年一考核,年底结硬仗”项目建设工作机制,着力开展“重大项目建设年”活动,坚持每月开展重大项目集中开工,2019年共集中开工5000万元以上项目228个、总投资878.8亿元 ;在建10亿元以上项目35个,总投资425.9亿元。20年来,累计争取国家及省无偿资金补助、专项建设基金等资金130余亿元,用于全市重大项目建设与推进,为项目注入新鲜血液。随着城市规划展览馆、随州博物馆、滨湖体育馆、汉十高铁随州南站、随州文化公园、中医院文帝院区等重点民生项目的落成,城市品位不断提升;大润发、传媒大厦、万达广场、吾悦广场等城市综合体的相继完工,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华能风电、齐星光电、泰华科技、中国恒天、随州火电厂等一批产业项目投产或实施,增添发展动能。以投资结构优化引领经济结构优化,以重大项目建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促推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始终保持快速、持续、健康的发展势头。2000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仅为22.09亿元,城镇5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仅为10.34亿元;2019年达到743.9亿元,50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达到516.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达到11.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2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民生福祉极大改善。坚持人民至上理念,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落实了一系列改善人民生活的政策措施,建设成果实现人民共享,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0年5054元增加到2019年的3196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365元增加到18094元。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大大提高了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旅游、住房、小轿车、电脑等成为城镇居民新的消费热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建设加快推进,就业形势总体稳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水平稳步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20年的拼搏奋进,为随州带来的变化是全面而深刻的,艰辛的努力换来了一系列瞩目的成就。今日的随州,以一套青铜乐器敲响“中国编钟之乡”,成为响彻中外、震惊世界的文化经典;以一朵香菇种出“中国香菇之乡”,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随州味道”重点产业集群;以一台改装车托起“中国专用汽车之都”,驶入专用汽车千亿元重点特色产业发展的快车道;以应急、香菇、编钟文化、地铁装备,建设四大产业基地,撬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助推上下游1000亿产业发展;一座座巨型风机、一片片光伏电板,追风逐日,提供全省新能源发电第一大市的内生动力。
面对新征程,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不忘初心,不负重托,以更坚定的决心、更强大的勇气、更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把随州建设得更美,让随州人民更幸福!
市经信局局长徐光喜:随州工业走过一段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由内向外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在品质随州建设的征程中唱主角、挑大梁,勇挑重担,展现新姿。概括起来讲,20年发展,随州工业发展实现了五大巨变。
坚持外引内扩,工业规模迈上新台阶
截至2019年底,全市规模工业企业达到694家,是2000年的2.2倍,比2000年增加381家,其中产值过50亿元企业2家,过10亿元企业14家,过1亿元企业420家。我们对外招商引资,对内培育壮大,中国重汽、东风集团、新兴际华等一批央企国企相继落户随州;华鑫冶金、湖北正大等一批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完成嫁接重组。齐星集团、程力集团、犇星新材料、金龙集团等一批本土企业逐步成长为年产值过10亿元龙头企业。201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增长18倍,规模企业实现利润增长44倍。民营经济快速壮大,成为工业经济的主力军,混合所有制经济活力逆发。
坚持特色领航,专汽产业展现新优势
经过二十年的裂变,随州形成专汽及零部件、食品加工、冶金建材、医药化工、纺织服装、电子信息六大支柱产业。其中尤以专汽产业发展成为全国品种最齐全、特色最鲜明、资源最富集、区域集中度最高的产业集群。目前,已拥有规模以上企业154家,已形成年产专用车20万辆、新能源汽车2万辆、底盘10万辆、车身10万台、车轮1000万套、铸造件100万吨的生产能力,吸纳就业人数达到10万之重,正所谓“一个产业半座城”。2019年,专汽全产业链销售收入达到600多亿元,是2000年的26.3倍。近年来,随州先后获得“中国专用汽车之都”、国家专用汽车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首批应急产业(专用车)示范基地、全国专用汽车区域品牌建设示范区等一系列金字招牌。
坚持择优扶强,龙头企业创造新辉煌
我市34家骨干企业被授予全省支柱产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1家企业被授予全国“专精特新小巨人”,2家企业进入全省民营企业100强。尤其是齐星集团在徐德的带领下,从1980年建厂的自行车厂不断转型发展,成为目前一家拥有17家全资子公司,资产总额达50多亿元,管理水平、装备水平引领随州制造业。20年来,公司年销售收入增长50倍。今年尽管受到疫情影响,大家齐心协力,年销售80亿元目标不变。2005年,喻信东怀揣一颗振兴民族晶体产业的梦想,返乡设立泰晶电子公司,经过11年奋斗,2016年9月公司在上海交易所A股上市,成为随州市首家在A股主板上市企业。程力集团于2004年建厂,初始投资2000万元,经过十多年发展,成为一家年产值过60亿元的集团公司。品源现代成为香菇行业转型升级的领军企业,今年出口额有望突破1亿美元。
坚持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引领新时代
一是生产设备实现智能化。不断加快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应用,着力于装备产品智能化提升、生产过程智能化改造、拳头产品智能化运用以及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等工作,50多家企业实现“机器换人”。齐星公司投资的家庭化重卡及车间智能化改造项目,年产能达10万台,成为全市智能制造的引领者。毅兴智能装备公司的基于云平台数控装备系统,生产过程可与用户通过云平台信息共享,个性化定制实时修改,产品交付后可实现在线监测和诊断。香菇自动分拣设备的大量运用,香菇加工效率大大提升。二是企业发展融合化。“两化”融合步代加快, “万企上云”工程启动,“神农云”平台建设稳步推进,程力专汽获得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三是营销模式网络化。品源现代率先引入电子商务模式,线上线下销售同时发力。今年以来,齐星车身、大洋塑胶、江威智能、神百专汽等一批企业尝试了快手、抖音、直播、网红带货助力销售,目前取得可观销售业绩。四是产业发展绿色化。在工业发展中植入绿色发展理念,专汽资质企业均建设环保喷漆房;冶金、化工等行业引入脱硫脱硝除尘设备,对大气污染有效降低;金龙新材料、金环实业等企业加大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实现吃干榨尽。
家装活动
- 家装攻略 | 装饰你美丽的卫生间05-26
- 家装攻略 | 高层住宅几层最好 <四>05-27
- 家装攻略 | 你家的庭院也可以这样設計噢07-08